2018年二麦病虫发生趋势预报及防治意见
根据区植保科对二麦病虫发生情况系统监测,结合天气、二麦生育期及历年病虫害发生规律等因素综合分析,预计今年我区二麦病虫总体发生趋势为中等发生,局部偏重发生,发生程度略轻于上年。其中: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,局部偏重发生;小麦白粉病、麦类粘虫、麦类蚜虫中等发生;大麦赤霉病中等偏轻发生。为有效控制二麦病虫为害,减少产量损失,保障品质安全,望各镇(工业区)结合本地生产实际,切实做好防治工作。
一、发生趋势分析
(一)赤霉病
1、发生程度
预计小麦赤霉病中等发生,局部偏重发生;大麦赤霉病为中等偏轻发生。
2、预报依据
1)菌源:根据稻桩带菌率监测,子囊壳于3月7日始见,始见期较往年偏早(往年3月12~18日),截止3月30日,丛带菌率31%,株带菌率5.1%,同期带菌率低于常年。根据子囊壳成熟度镜检,当前田间赤霉病病菌子囊壳成熟度以2级为主,成熟指数为36.8,同期成熟度早于上年。预计田间子囊孢子将于近期开始释放,释放高峰期将延续到4月中下旬,与小麦和大麦的抽穗扬花期相吻合。
2)气候条件:据气象部门预测,本区4月平均气温15℃左右,温度较常年偏高,满足大于15℃的病菌侵染条件;总降水量为70~90毫米,雨日10~12天,上中下旬将出现多个过程性降雨过程,对赤霉病病菌侵染和扩展较有利。
3)二麦品种及其生育趋势:今年我区大麦种植面积0.4万亩,主栽品种以“花11”为主;小麦种植面积2.43万亩左右,主栽品种以“扬麦11”为主。根据近年来田间考查,“扬麦”系列品种对赤霉病抗性下降趋势明显。受去年“三秋”期间连续阴雨天影响,全区二麦播期时间跨度大,晚播比例偏高,生育期总体较上年推迟。根据粮油科苗情考察,大部分大麦已于3月底前齐穗;10月下旬早播小麦田预计在4月5日之前齐穗;11月20日之前播种的,预计在4月5~15日齐穗;大部分小麦田(11月20日及之后播种的田块)预计齐穗期集中在4月15~20日左右。抽穗扬花期与子囊孢子释放高峰期吻合。
(二)白粉病
预计中等发生。当前田间未查见病株,同期发生程度轻于上年(平均病株率0.59%,病叶平均严重度0.13),但该病是我区小麦生产中的主要常发性病害,严重影响叶片光合作用,4月份随着高温高湿天气增多,田间将出现一个病情快速增长过程。
(三)麦类粘虫
预计中等发生。据三个监测点糖醋诱蛾监测,蛾子于2月15日始见,与往年相仿,截止4月1日,平均单钵累计39.4头,同期诱蛾量高于上年(17.9头),但低于重发年份(2015年57.9头),蛾峰不明显;又据草把诱卵监测,截止4月2日平均百把草把累计卵块70块,同期累计量低于常年,3月24日后进入产卵盛期;据4月2日田间普查,平均亩虫量0.04万条,预计4月18日左右进入二、三龄幼虫高峰期,望各镇(工业区)引起高度注意,加强对田间幼虫监测调查,对达标田块及时进行防治。
(四)麦蚜、灰飞虱
麦蚜预计中等发生;麦田灰飞虱轻发生。据4月2日调查,平均有蚜株率16.9%,幅度3.3~46.7%,平均百株蚜量42.5头,幅度8.3~110头,同期发生量低于上年(2017年平均有蚜株率22.5%、平均百株蚜量99.5头)。地区间和田块间发生差异大,个别密度高、叶色深、生长嫩绿田块局部发生较重。预计麦子抽穗后,随着气温升高,蚜量还将迅速上升,重发田块如漏防或防治不好将出现枯黄点或枯黄片。灰飞虱平均亩虫量0.12万头,同期发生量与常年相仿。
二、防治意见
防治重点为小麦赤霉病、白粉病,兼治麦蚜、灰飞虱,挑治粘虫。希望各镇种植户加强田间粘虫和蚜虫的自查,一旦发现粘虫幼虫或蚜虫群集危害,及时用药进行防治。(粘虫防治指标:大麦6000头/亩,小麦10000头/亩)。
1、防治适期和次数:小麦赤霉病要求确保2次用药,第一次防治掌握在小麦扬花初期(见到田间麦穗开花即用药),之后5~7天进行第二次防治。
2、药剂选用:
(1)防治赤霉病和白粉病:第一次防治,每亩选用25%氰烯菌酯悬浮剂100毫升加12.5%腈菌唑乳油50毫升;第二次防治,每亩选用48%氰烯·戊唑醇悬浮剂50毫升;
(2)防治灰飞虱和麦蚜:每亩可选用10%吡虫啉可湿性粉剂30克;或25%吡蚜酮可湿性粉剂20克;
(3)防治粘虫:每亩可选用20%哒嗪硫磷乳油100毫升;或90%晶体敌百虫130~150克。
三、注意事项
1、喷药时,喷头要对准麦穗侧喷,工农16型喷雾器用水量要求每亩喷药液40~50公斤;弥雾机用水量要求15~30公斤;大机用水量要求50~75公斤;
2、掌握好第一次防治时间是确保赤霉病防效的关键,如小麦扬花期遇降雨天气,要抢雨停间隙及时喷药;细雨照常防治,但应适当提高药液浓度;
3、对于粘虫和蚜虫可结合赤霉病和白粉病防治一起进行,或达标后单独防治;
4、在做好药剂防治的同时,要及时开沟排水,防止田间积水;
5、因政策因素,本次防治药剂未做统一配送,望各镇积极宣传,及时发动,指导好农户开展小麦赤霉病防治工作。